有序放开合资股比倒逼车企转型
虽然合资公司中双方的股比是对等的,但由于具有技术、产品和资金上的优势,外方依然拥有较强话语权。如果放开合资企业股比限制,现有的平衡将被打破。任何一项产业政策的制定或者调整,都必须以国家产业安全与利益为核心,不能简单地呼应外资的诉求,更不能“不讲条件、不计原则”地全球化
工信部日前发布《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完善内外资投资管理制度,有序放开合资企业股比限制,这为近年来沸沸扬扬的汽车合资股比之争画上了句号,有助于倒逼我国汽车企业加快创新。
对于汽车合资股比之争,一直存在两种声音。反对放开的理由是,国有汽车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起步时间不长,正处于培育品牌的关键时期。合资股比对于集团公司发展而言,可形成利润来源支撑,如果放开,旗下自主品牌很有可能因失去发展的资金而遭遇灭顶之灾;赞成放开的理由则是,股比限制政策使国有汽车集团满足于现有的市场利益,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放开合资企业股比限制,有利于激发国有企业活力。
按照我国现行汽车产业政策,外方企业在合资公司持股比不得超过50%,这一规定确实有效地保护了合资车企的中方利益,也正是依靠这一政策,多数国有汽车集团通过合资公司实现了技术、资金、人才的原始积累。
然而,虽然合资公司中双方的股比是对等的,但由于具有技术、产品和资金上的优势,外方依然拥有较强话语权。如果放开合资企业股比限制,现有的平衡将被打破。跨国公司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实力增股,中方沦为单纯的财务投资者,抑或外方另起炉灶,弃合资而改独资。这两种情况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对此,我国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上早有前车之鉴。改革开放初期,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不少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外方也是“股比不超过50%”。但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由于发动机这一关键零部件合资股比限制的取消,外方便开始独资设厂,而且是用原来的合资企业生产老产品,独资企业生产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结果造成合资企业逐渐被“边缘化”,独资企业的日子却一天比一天红火。现在,这些新的独资零部件企业,不仅跟合资整车企业配套,而且已成为自主品牌的供货商,牢牢把持住了汽车核心技术“端口”,这也是导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发展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有统计显示,目前汽车相关产业税收占全国税收比、从业人员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比、汽车销售额占全国商品零售额比均连续多年超过10%。可以说,我国汽车产业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福祉具有难以代替的作用。
任何一项产业政策的制定或者调整,都必须以国家产业安全与利益为核心,不能简单地呼应外资的诉求,更不能“不讲条件、不计原则”地全球化。此次《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有序”放开合资企业股比限制,既顺应了产业开放和投资贸易自由化大趋势,又给予了国有车企一定缓冲期和紧迫感,有利于倒逼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自主创新,尽快做优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