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网约车新规影响供给 公共交通跟上
据报道,近日,京沪网约车新政细则靴子落地,这一次,两地依旧坚持“京人京车、沪人沪车”。与此同时,也在车辆准入条件等方面根据意见征求情况,进行了明显的修改。
北京市对三个有关网约车的政策文件,共修改125处。和此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比较引人关注的修改,是车辆规格方面的要求略有放松。
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副局长马瑞说:“五座的车的轴距由2700mm调整到2650mm,排量是1.8L;七座的车排量是2.0L,轴距是3000mm。”
上海方面则把条件放宽到了2600毫米以上,而且不再区分燃油车辆和新能源车辆。
对于保留户口和车牌的限制,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杨小溪解释,主要是出于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的考虑。
杨小溪认为:“首先,本市坚持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作为个性化交通,网约车应坚持适度发展的原则。其次,交通运输部《暂行办法》中也有相应的规定,网约车不可异地经营。第三,依据目前实施的限行措施,仅有在本市注册登记的车辆才能提供全时段全路段的出行服务。”
广州网约车新政也在昨天正式颁布实施,最大的变化在于要求驾驶员必须具有本市户籍或者取得本市居住证,在新政实施过渡时间方面,北京设置了5个月的过渡期,上海市即日起正式实施,不设缓冲期,广州新政也明确从公布之日起施行,这也意味着新政没有过渡期。
央广短评:规范不只是约束 更是保护
网约车现在已经成为用户出行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但是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如何规范,怎样管理,需要各地从实际出发,进行差异化探索。从这一点来说,北京、上海、广州依据自身定位和特点,因城施策,值得肯定。网约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不仅对于公众而言是新的,对于开拓者而言是新的,对于管理部门而言,同样也是新生事物。既然是新生事物,其发展就不可能一蹴而就。从非法到合法,再到具体规范,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明确网约车合法地位的国家,中国的实践正是在探索如何让出行更加美好。任何改革政策的出台,必然会伴有不同的声音。对于户籍、牌照等限制性条款,与其看作一种约束,不如当成一种保护。用较为严苛的标准来表达规范治理网约车的决心,也为未来调整留下了余地。从融资烧钱的野蛮发展到逐步走向正规,网约车未来在市场上如何与公共交通、出租车行业形成差异化服务、实现融合发展?更健全的监管方式能否开启网约车市场的新篇章,行业格局又会产生哪些变化?
京沪网约车“本地人本地车”成为标配,背后有哪些考量?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就此做出解读。
朱巍: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网约车新政终于落地,大体没有变化,有一个地方各地做了一些调整,即对车型进行了调整。比如,上海取消了普通车和节能电动车的区别,统一规定轴距在2600毫米以上即可,对排量没有了具体要求。北京方面轴距要求变窄等,广州也放宽了一些规定。但是在入门门槛“京人京车”、“沪人沪车”方面没有任何变化,特别是对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也没有什么变化。
我认为最终出台这个政策文件有几方面考虑,第一是安全因素,“本地人本地车”管理起来可能比较方便,管理人员得到方便之后,可能对整个出行安全也比较有好处。第二,北京、上海、广州都是超大型城市,可能都面临“大城市病”的问题。“本地人本地车”会有一种疏解功能,所以可能从缓解大城市病的角度有所考虑。如果“本地人本地车”实施,有两个问题需要网约车公司和政府考虑。首先,市场的供给量肯定会变小,公共交通应该跟上,否则可能不适应形势。其次,因为供给变少,所以网约车的价格一定会上涨,对此,消费者应该有一个心理接受的过程;对于网约车平台而言,在这段时间要做一个有针对性的调整。
另外在网约车的监管上,将网约车作为出租车的一部分来管理,这是一个老思路,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自己所在的城市特点制定一些以疏解为基础的监管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