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商用车 无线充电市场前景究竟有多大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3.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达24.7万辆,成绩喜人的背后,却是充电设施的建设进度仍然迟缓,现阶段消费者依旧面临电桩网点少,充电难等问题,充电配套也成为了制约电动车发展的第一瓶颈因素。相比于有线充电桩的诸多局限,近年来无线充电模式似乎已经成为最具市场潜力的技术。
相对于有线充电桩占用土地资源,建桩时需要多部门沟通,后期使用维护费用较高等不便因素,无线充电则占据了设备占地小、充电过程便利、用户体验佳等优点,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完全实现自动化运营。
走出实验室 技术已不是问题
近两年,无线充电技术已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广西已建成国内首条为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的车道,可通过无线传能的方式为车辆提供电能。
年初,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在田纳西州与丰田、思科系统、Evatran及克莱姆森大学国际汽车研究中心合作展示了新型无线汽车充电技术,测试车型为丰田RAV4,充满80%电量仅为18分钟。
伴随技术的成熟,业内普遍认为无线充电将是电动汽车领域的下一个关键转变,无线充电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更为自主、安全、高效和方便的充电体验。
车企/通讯公司扎推研发
走出实验室和科技机构的无线充电技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商业化之路,目前全球研发无线充电最为知名的企业当属高通公司。消息称,高通正在研发一种“动态无线充电”的技术,用电动汽车能够边走边充电,彻底解决充电焦虑问题。而在中国,中兴通讯在电动车无线充电领域也较早地进行了布局。
车企方面大众、丰田、沃尔沃、特斯拉、日产、宝马等近年来也都在无线充电领域发力。戴姆勒和高通已达成合作协议,将共同研发车载移动设备及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并通过3G/4G网络连接来提高车载互联体验。沃尔沃与瑞典电力公司、瑞典能源局共同合作测试利用公路给电动汽车充电。
IT大鳄谷歌也正为无人驾驶汽车开发无线充电技术,在加州总部,谷歌已经开始为原型电动无人驾驶汽车测试两套无线充电系统。
商业模式方面,中兴通讯采取的主要策略是获得地方特许经营权,再与整车企业合作开展无线充电业务。目前,中兴通讯与东风汽车联合发布了三款无线充电新能源商用汽车,并在湖北襄阳启动新能源汽车大功率无线充电系统的公交商用示范线。
前景美好 质疑却从未间断
事实上,外界对无线充电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消费者对于无线充电技术并不是非常信任,充电过程的安全性饱受质疑,消费者普遍担忧是否会造成辐射。尽管多个高校和企业的研究团队表明电磁共振使用的磁场与地球磁场类似,对于人类的健康并无影响,但是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依然是个漫长的过程。
此前,北京市某电信运营商曾希望在某小区安装类似的设备,但由于遭到居民的强烈反对,最终该设备的建设计划也被迫搁浅。
另一方面,实际上充电过程中车辆必须停在能量发送模块上方,而无线充电的能量发送模块虽然位于地表,但也必须通过地下的线路与之连接,才能为车辆充电。换言之,车主还是必须要到固定的停车位上进行充电,这点与传统充电桩相比在效率上并没有显著提高。而相对便利的动态无线充电技术,看似一劳永逸,但却要面临市政基础施工等成本难题。
标准化曾是阻碍无线充电技术发展的障碍之一,好在日前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发布了混插式以及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行业标准,这项新标准旨在制定乘用车方面无线充电的协议,明确无线充电频段之后,一家汽车制造商生产的无线充电器就能够兼容其他不同生产商、充电站的无线充电设备,在众多质疑和不确定性面前,无疑为无线充电的商业化普及注入了强心剂。
2016年4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和《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其中明确到2020年将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为突破点和应用对象,研发高效率、低成本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实现即停即充,甚至在行驶中充电。
无线充电现阶段的商业化更适合商用车领域实施,这一点业内取得了共识。5月份由柏林公交公司投入运行的电动公交车(E-Bus)率先采用了无线充电技术,这些车辆采用了庞巴迪德国公司研发的电磁感应充电系统(PRIMOVE)。
这套充电系统埋设在道路下面,完全靠无线连接,表面上看与普通路面无明显差别。车辆开到充电区域后,车辆底部的充电接收器会微微下降,并利用电磁感应进行充电。200千瓦容量的充电电池充电时间仅需几分钟,一次充满电可以达到90千瓦时。
庞巴迪中国业务负责人魏平接受网易汽车采访时曾表示,庞巴迪研发的这套电磁感应充电系统充电效率可达91.5%,有效传输范围达1.2米。而传统桩式充电的效率也仅为93%。未来多钟充电模式将共存,他估计无线充电可能会占到1/3的比重。
2014年,中兴新能源汽车与东风汽车在襄阳试点无线充电公交线路,线路全长20公里,沿途30个停靠站点。截至目前湖北襄阳的601路公交车已经运行了500多天,节省下了60%的能源成本。
笔者看来,作为一个新技术,短期内无线充电实现真正大规模商业化挑战不少,无线充电设施的前期投入成本是有线充电桩的数倍,对于很多公司而言是一笔并不轻松的成本支出。从运营难度和成本上看,商用车领域适合第一个吃螃蟹。但它要走出商用车市场,进入乘用车轿车领域,还取决于电动汽车整体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国家对基础设施规划改造等战略方向,目前看无线充电进入乘用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