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兼并重组大戏即将轮番上演
不管你造多少车,市场需求数量就摆在那里。对于整车企业而言,做得好,兼并他人;做得不好,被他人兼并,这是必然趋势。
多年前,这还停留在预言阶段,而今正在成为事实,车市正式开启淘汰赛。
2015年,长安福特完成对哈飞汽车的收购,完成战略版图上的一次重要扩张。接下来5~10年,兼并重组大戏将轮番上演。
3月14日,北汽收购福汽集团持有的福建奔驰35%股权,开始牵手福汽。
3月18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全资控股吉奥。
3月27日,金马股份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众泰汽车100%股权,同时还计划募集100亿元配套资金,主要用于投资新能源汽车。
2015年,一汽和东风一度传出合并传闻,虽然最终未成型,但业界纷纷解读“绝非空穴来风”。
中国车企数量太多,不利于整体竞争力提升,这是业内共识。北汽董事长徐和谊认为,未来有30%车企会出局。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认为,超过半数车企会消亡。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更悲观,认为超过三分之二车企会被淘汰。
根据工信部和发改委规划,到2025年,全国集中打造2~3家大型汽车集团和3~5家中型汽车企业。前者具备国际竞争力,后者“小快灵活”。意思是将来只有最多8个整车企业集团能够存活。
2015年,中国车市整体增幅仅有5%,却是排名第一的指标。参照国际标准,未来中国汽车企业立足国内参与国际竞争,需要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条件:500万辆左右的产销规模、全产业链体系、完善研发体系,以及能够应对新能源和互联网等挑战的高效管理系统。
业内普遍预测中国市场将进入增长拐点期,汽车行业今年增速将与往年一样最多在5%左右,明年随着购置税减半优惠政策退出,不排除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可能。
汽车企业需要规模效应,产能和销量越集中越能够降低成本。美国历史上也曾有过上百家汽车企业,大浪淘沙之后,只剩下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车企;德国干脆只剩下大众、宝马、奔驰;法国只有PSA和雷诺;韩国更是现代一家。未来中国......
疯狂价格战成必然,打破壁垒已在路上。
三月密集上市新车的定价都是“一步到位”,家家拼配置、拼价格:传祺GA6235T10.28万元起,吉利博越补贴过后最低9.48万元,奇瑞艾瑞泽5仅5.89万元起,昌河首款SUVQ25最低只有5.59万元。用低价求销量,用销量换规模,用规模求生存,似乎也是唯一方法。低价是一把双刃剑,降低利润的同时还会伤及品牌,但在生死存亡面前,一切全然不顾了。
据了解,在市场预期不乐观的背景下,部分跨国车企已经悄然减产,暂缓新一轮的产能扩张。通用、大众、福特、现代、日产、丰田等对于2020年规划,更多强调“市场占有率”,而不再是具体的产销目标。跨国车企对中国车市的增幅预期不再寻求大幅的销量增长,更加注重与车市平均增幅持平的目标。如此,国内车企将如何应对?
专家认为,做大做强汽车,兼并重组是关键性步骤,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纵观汽车市场,谁与谁结缘的可能性最大呢?小编结合诸多大家观点加个人预判来个拉郎配如有冒犯请多多谅解:
上汽+奇瑞
安徽芜湖到上海只有350公里,驱车只需四个小时。两家企业在地缘上有天然优势。不仅如此,奇瑞在创业之初,曾“委身”于上汽,虽然后来分手,但情谊始终在。上汽长于合资钱财丰厚,不缺钱。奇瑞则在本土制造上有丰富积累,但短于资金。上汽布局东南亚,奇瑞则在巴西建厂。奇瑞擅长小型车制造,上汽则在A级和B级车市场叱咤风云。两家牵手对各自都有好处。
一汽+东风
一汽和东风都是“大而全”,在合资、自主、轿车、商用车、零配件、新能源车等都有布局,但在每个细分市场竞争中都处于劣势。“强强联合”之后,劣势会变成优势,不仅拥有庞大的合资资源、首屈一指的自主品牌、在全球范围内都具备竞争力的卡车项目,还会有强大且完善的研发体系和遍布全国的生产基地。如能结合堪称完美,
北汽+华晨
北汽已经将业务从合资、自主扩展到新能源领域并优势大增。华晨除宝马项目之外,再无拿得出手的成绩。假如一汽和东风都可以合并,北汽和华晨整合更不应该有障碍。如俩家联姻,将一举改变中国车市的势力版图,尤其是豪华车领域。
民营+国企
长城、吉利、比亚迪是中国汽车界著名的民营企业,长城已是SUV领域的标杆,吉利借力沃尔沃实现品牌向上,比亚迪则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杆。这三家是不太好预判的,民企经营灵活,除非受制于国家政策导向,否则魏建军、李书福和王传福这三个誓言一辈子做汽车的大佬,不会轻易把艰难创立的企业滑向礁石。对世界市场环境优劣及企业未来方向早已洞察深远。或收购淘汰企业,或与大型汽车国企合作,一旦形成“1+1>2”的效果,不排除合并的可能。
互联网+整车企业
将被淘汰的整车企业中会有一小部分被互联网企业吞下。百度、腾讯、乐视从娱乐、地图开始,逐步延伸到车载系统,智能系统匹配,到整车制造;从为传统车企做配套,逐渐演化为车市参与者。特斯拉的成功,让互联网企业看到在汽车领域立足的可能。从零建厂、培养人才、生产汽车,耗时太长。斥巨资收购现有生产线,最佳的一条捷径。而对于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中小型整车企业而言,完全的互补加快速成长之路。
车市新常态不允许产业过于分散,淘沙之下,各车企出现分化,兼并重组在所难免,可能全面提速。预计未来5-10年,兼并重组大戏将轮番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