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优化是“十三五”汽车业发展大逻辑
阳春三月,全国两会又将如期而至。此时此刻,汽车人热切的目光聚焦首都北京,期盼从两会传递出的信息中,洞见行业的未来。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这一历史性新起点尤显不凡。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过去的机遇与挑战中砥砺前行。回顾“十二五”时期,我国汽车工业新车产销规模稳居世界第一,自主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行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下,《中国制造2025》重磅政策出炉,推动制造方式转变;节能环保的大趋势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奔腾向前;“互联网+”的热浪中,汽车全产业链与互联网加速融合。
人们习惯于将很多问题的动因,归结为机制。而在机制改革方面,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放开、“僵尸”车企退市等看得见的成果,有利于促进汽车业建立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但在成绩面前,我们更要保持清醒头脑。必须承认,我国汽车业在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与真正的汽车强国仍有较大差距。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汽车产业增速放缓,能源、环境、交通等对汽车产业下一步发展的压力日益增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需求更加急迫。
“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目标,都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切实可依的愿景。如何践行十八届五中全会贯彻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迈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步伐,将是谋划未来发展蓝图的重中之重,也将成为今年两会的关注焦点。
供给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是政府经济判断与治理思路的重大调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重点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也是汽车产业“十三五”发展的大逻辑,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推动汽车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汽车业结构性调整不仅仅是淘汰落后产能,还需增加有效供给,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需要作为市场主体的汽车企业瞄准智能制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产业布局,抓住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契机,大力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另一方面,为了减少体制对企业创新的束缚,简政放权与法治化管理仍是重中之重。破除行业“多头管理”的老大难问题,深入推进汽车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治理机制转型仍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
与此同时,产业升级和结构性调整还需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落地。中国汽车业要由大变强,汽车企业要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已成为一个持续的必选题。此外,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各地代表委员提出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治理、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专车合法化等一系列关乎交通和汽车业发展的热点问题。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和涉及汽车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也是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时期我国汽车行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但“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在宏观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汽车业需坚持改革引领,坚持创新驱动,为建设汽车强国凝聚强大力量。期盼汽车产业的升级路径在两会指引下更清晰,脚步更坚实;期盼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能够切实推动汽车产业政策“更新换代”,为建设汽车强国加码;期盼中国汽车业这艘巨轮在汹涌的改革浪潮中不忘初心,革新求变,踏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