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政策挽救胶价并不治本
天然橡胶作为泰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民生息息相关。
近期泰国橡胶产业局势动荡,天然胶种植者抗议游行活动不断,主要原因在于天然胶价格屡创新低导致胶农苦不堪言。迫于国内压力,泰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求挽救低迷的胶价。
以新鲜胶水为例,2016年1月6日,泰国胶水收购价格跌至28.5泰铢/公斤,创2008年以来最低水平。而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合艾原料价格确实出现近两周的连续上涨,仅10个交易日胶水收购价格暴涨35.09%,重回30泰铢/公斤以上。
橡胶价格的反弹,不只维护了胶农的利益,也确实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结一下这些政策主要有:发放补助金及贷款;鼓励种植其他农作物(种植其他农作物的补助比种植橡胶树的补助要高);扩大出口市场,加大对印度、俄罗斯的出口;增加天然胶在道路建设中的使用量等。
泰国针对胶价低迷出台的扶持政策,包括收储、提供贷款、发放补助金等,在过去几年屡见不鲜。在2014年9月、12月以及2015年5月与2016年1 月,仅2年时间就出台过5次扶持政策,每次的政策扶持都会带来原料价格短期的极速拉涨,然而,这真的给低迷的胶市带来希望了吗?
事实证明,以上扶持政策只不过是缓解了当时的短暂危机而已,并不能真正缓解行业困难,反而对未来行业发展更加不利,产能过剩危机更难根治。
数据统计得知,2014年,泰国天然胶产量达到432.3万吨,出口量达到377万吨,国内消费54.1万吨,而库存则达到51.6万吨。由此可以看出,泰国在2014年的产量过剩量粗略计算达到52.9万吨,处于高度过剩的水平。
2015年,泰国的产量达到443.5万吨,同比增加2.59%,但由于中国的进口增加及泰国政府促进橡胶消费等因素,过剩量或有所减缓,在45万-50万吨之间。产量过剩量依旧处于较高水平。
上面的数据其实最终反映的是,在持续低迷的胶价下,胶农处于亏损边缘,但产量过剩局面并未缓解,这与泰国政府保价干预政策不无关系。
在产能产量依旧过剩的局面下,从宏观长远发展来看,市场抱薪救火的可能性更大些。政府调控的效果确实立竿见影,但也增加了不小的财政负担,后期政府财政是否有能力长效支持如此庞大的橡胶种植业,并没有定数。
此外,短期的扶持,对于削减过剩产能、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并没有治其根本。当前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依靠单一产业发展已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扶持过剩产业的发展,将会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
短期通过收储、限制价格,确实能起到维护胶农利益的作用,但是如果不能建立健全天然橡胶全产业链规模,引入市场有效定价机制,短期的“强心针”虽起到提 振、维稳的作用,但也提前透支了本就虚弱的社会需求能力。完善国内产业、寻求国际合作、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升级产业结构,应当是政府监管部门统筹兼顾的重 点。
泰国的政策对应到国内,也很有警示作用。在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求萎缩的境况下,扶持胶农、强制需求只能是权宜之计。如何提升橡胶产品的行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天然胶产业多样化、环保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是每个产业参与者需要考虑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