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规最重要的不是修法而是执行
最近有网络传言说2016年1月1日中国将实施新交规,后有媒体采访当地交警证明是假消息。
但是,不管真假,这些消息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上流传,也是因为目前社会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大的缘故,特别是有许多车主根本就是新手,对交规也不熟悉,因此对违反交规有一种恐惧症。
所以一旦有消息出来,就慌慌张张去查看,以防自己在行驶过程中被处罚。车主的这些心理同时还与不少车主总是有违规侥幸心理,总是认为,违规了,也不一定能够被查到。
所以,从这些网络消息来看,我们应该重视的不是交通法规的修改与严格与否,而是如何牢记并严格遵守交通法规的问题。
显然的是,道路上违规的车辆很多,有许多违规行驶的车辆,也有许多违规停车的车辆,还有许多违规的行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违规现象,而得不到根治?不是交通法规严不严的问题,而是现有的交通法规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的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一是中国步入汽车社会仍然时间较短。许多人仍然抱持了过去以自行车与行人为主的行车理念,甚至在一些地方,有人会把汽车当成自行车开,想调头就调头,想逆行就逆行。
这种现象需要时间去改变,但是也需要大量的教育与培训,以及严格执行交通法规进行处罚带来的警告效应。
第二个因素,是交通法规与某些的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有冲突。比如,行人闯红灯的问题,几乎成为了全社会的老大 难问题,屡治不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其中的一个因素也与红绿灯设置的时间有关。比如,当一个走得慢的人,在看到对面是绿灯的情况下,按照交通法规 是可以通过的。但是如果绿灯设置时间比较短,或者是这个人在过人行横道的时候,恰恰是绿灯将要变红灯的最后时刻,那么这个人很难及时通过这个人行横道。然 而,由于由于另外一个方向的红灯变绿灯,汽车开始行驶,汽车与这名行人之间就发生了道路上的冲突。
其实,在许多地方,经常听到出租司机唠叨一些交通设施安排不合理的问题,这显然也是造成违规的一个客观因素。
第三,违规行为很难检测到。城市拥堵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难以根治的顽疾。当人们都在埋怨城市管理者不作为的时候,是否也反思一下自己或者其它周围的车主,自己是否成为了拥堵的一个重要因素呢?
比如,有些人在本来能够快速行驶的时候,开得很慢,因为他正在打手机。而且他打手机也不把车停下,甚至还在快速道上行驶。这样,自然就阻挡了整个后面许多车辆的形式速度减慢。
但是,像这种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的行为很难通过有效手段检测到。检测不到的行为,就很难被校正。
第四,执法不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对于交通违规行为,最终的手段是进行处罚。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处罚并不是严格按照交通法规来进行的。
目前有些地方,喝酒以后开车又有了萌芽现象,但是由于执法部门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去盯着每一辆车是否有酒驾,从而使得一些酒驾的人逍遥法外。同时,处罚有时候也脱不了人情关系,相互之间都有一些认识的人,也造成这种处罚很难摆脱人情关系的影响。
第五,处罚过轻同样阻碍执法效果。
虽然我们面前实施的交通法规被称为最严厉的法规,但是对于一些违规行为的处罚,仍然难以形成震慑作用和社会警示作用。
曾经的全国式的查处酒驾之所以取得重大效果,是因为这种集中运动式的查处形式,以及处罚力度很严。而且不断有社会上的一些名人被查到因为酒驾被处罚,这都在社会形成了很好的警示效果。
第六,社会问题引发治理难。
比如目前许多大城市都存在汽车乱停放、占用公共资源乃至行驶道路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很难通过严格执行交通法规来完全治理。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大大超过了停车位数量。而这些人既然购买了汽车,如果他没有办法停车,你又能够让他到哪里去停放呢?
而这类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交通法规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政策从更加全面的角度与范畴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