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投资的博湃倒下了 O2O公司要做过冬的准备
12月16日,又一家从事汽车后市场O2O项目的公司宣告“死亡”。
今天上午,有传闻称汽车上门保养O2O平台“博湃养车”,因资金链断裂业务全面停止。对此,博湃养车内部的一位不具名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该公司目前已经确认停止业务,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被清算,或被收购”。
由互联网巨头京东作为投资人的博湃养车的倒下,再次让汽车O2O话题被推上风头浪尖。
在投资风口的收紧的今年,“资本寒冬”的到来已经对互联网创业者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中,汽车后市场O2O更是由于商业模式的不清晰、竞争者的云集和较低的复制门槛,率先感受到了“寒意”,资本风口的“骤停”曾导致众多从业者的倒闭。
然而,在资本收紧的背景下,生存下来的企业开始对商业模式和核心竞争力加大关注。即便如此,相似的盈利模式可能仍是汽车O2O企业未来的竞争隐患。
过度竞争导致估值缩水
“我们今年8月1日独立后,才开始寻求融资。”养车宝CEO李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下半年,资本对我们的估值比去年降低了30%到40%。”
李鹏告诉记者,由于有上市公司背景的投资方车网互联公司出资,养车宝此前并未担心资金的问题,然而在今年养车宝开始寻求独立发展并引入外部投资的时候,却正逢资本“寒冬”的到来,养车宝所在领域是重灾区。
据了解,由于商业模式和盈利的不清晰,此前已有e洗车、易洗车、功夫洗车、云洗车、嘀嗒洗车、车8等公司倒闭,并引起行业关注。刚刚确认将停止业务的博湃养车,还曾因有京东的投资而受到高度关注 。
“现在后市场O2O,已经至少有上千个竞争者了。”李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由于创业门槛不高,以及资本的蜂拥而至,这一领域的竞争已经过热。
据私募通统计,2014年全年投资总额高达190.2亿美元,共包括1917起投资事件,而其中1120起投资都是流入初创项目,创业投资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而由于创业项目“不缺钱”,争夺市场的手段变成了补贴的竞争。
以汽车后市场O2O为例,彼时大多数从业者都希望通过免费洗车、或一元洗车、一分钱洗车吸引来流量并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然而,这一做法并未获得成功,反而将竞争引向恶性。
“我基本上都是下一个软件,把免费洗车的机会蹭完后,就删掉换下一个。”一位Uber司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这是在很多司机中形成的习惯。对此,一位汽车保养O2O企业的市场部负责人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这个策略是很失败的,但是那时候大家都很疯狂地抢洗车的流量。”
在资本收紧后,相关项目也戛然而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随着7月后股市的震荡以及人民币的贬值,汽车保养O2O公司的融资计划受到直接影响,据称,博湃养车本计划在9月完成C轮融资,但这笔资金并没有如约而至。
“资本不敢进来了,投了以后怕后面没有人接盘。”一位汽车保养O2O企业的市场部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重新寻找核心竞争力
“那时候我们的状态并不好。”回忆数月前,也依靠免费洗车争流量时,李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样表示。在他看来,“热钱”的投资方对流量数据的热衷,破坏了很多公司的发展轨迹,而在资本热潮退去后,更多的汽车保养O2O企业开始对商业模式更为理性的思考。
“现在O2O模式在汽车后市场的市场份额也就1%到2%,跟我们合作的商家,仅占10%。”李鹏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表明O2O模式在汽车后市场中的发展还很初级,即便是与O2O公司有合作的10%的店中,对线上业务的依赖程度也并不理想。
据此,李鹏认为,树立较为统一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将是O2O在汽车后市场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养车宝开始尝试为APP上可以预约到的服务建立统一流程,并开始着手于投资线下维修店,希望在标准上起到带头作用。
不只是养车宝,《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途虎与万丰奥威的合作中,后者在零部件领域的强大实力是途虎希望借助的。此外,养车无忧等公司则希望在配件上统一标准。
这些都被视作汽车后市场O2O企业试图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尝试,然而,无论是统一的服务标准还是配件标准,都具有很大难度。据行业统计,目前全国有大约140万个各类汽车维修和保养店,价格、质量、流程参差不齐。
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中,多个汽车后市场O2O企业均表示目前的业务只是“切入点”,而在他们看来,未来盈利的核心在于由这一切入点将业务引导到汽车全生命周期,汽车金融、汽车保险是大家看好的重要赢利点。
这样的盈利计划,实际上与二手车O2O、新车O2O,甚至是代驾类等O2O产品趋于一致,分析认为,乍看不相关的业务模式却在盈利商趋于一致,实际上也正是相关企业盈利模式不清晰的表现之一。
“多个模式之间最终肯定会有互相整合的情况出现。”一位汽车后市场O2O公司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然而,在他看来,这仍需要较长的竞争周期。
互联网 带来的O2O创业高潮,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打颇了原本封闭的、“传统”的汽车后市场,但是面对日益开放的市场竞争,如何寻找核心的竞争力,这仍然是个待解的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