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新奥马新免费资料
服务中心 |中汽联智库

付炳锋:中国汽车十四五发展规划思路

文章来源: 添加人: 更新时间:2020-09-30
2020年8月28日,由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简称汽车人才研究会)主办、上海国际汽车城承办的汽车人才研究会“2020理事会年会暨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在上海举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付炳锋 在论坛上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演讲实录。

微信图片_20200901152245.jpg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专家,按照大会论坛的安排,由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汽车行业“十四五”规划的思考。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国家部委都分头召开了年度会议。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十四五”这个话题。本来这些话题是在每年“两会期间探讨的,但是受疫情影响,尤其是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前不久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在10月份要召开五中全会,五中全会就是要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实际上有一些方向性的东西,已经开始向外释放了。其中把“十四五”规划定位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所以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今年疫情以来,我们也紧跟各个方面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一些思路。协会做规划,是以行业的总体预判为主,我们希望对行业的重大事项进行相对准确的预判,来给企业做规划做参考。我汇报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发展现状、变革与挑战、“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现状
 
1.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汽车市场
 
改革开放40年来,汽车产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引资和投资的产业。尤其是加入WTO以来,全球主要的汽车制造商在中国陆续完成布局,本土品牌起步,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十几年。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却逆势上升,跃居全球第一,随后几年每年攀升,到2017年达到了2888万辆的高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和美国基本持平。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增长,汽车产业现在也进入了发展平台期,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产销呈现负增长,这是受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影响。今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导致一季度产销明显下降,大约累计影响了200万辆的销量,这200万辆是全行业的一个巨大压力,使得行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两周前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汽车论坛闭门峰会上,一些大集团董事长、总经理们给出了一个判断,他们心态还是摆得非常平和的,汽车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也经过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增长,到了目前的时间点上,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可以认为是客观的,只需要正常对待就可以。
 
2.打造了全球化的竞争舞台,形成了国际化的消费市场
 
在中国成为巨大的消费市场的同时,也为全球车企打造了充分竞争的舞台,全球汽车品牌云集中国,中国品牌也不断壮大,中国品牌市场占比超过50%,中国品牌乘用车占比最高达到40%,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又回到40%以内。中国市场是全球化开放的市场,中国消费者尽享汽车社会的愉悦,当今大有引领未来消费的趋势,将汽车行业带入电动化、智能化的时代。我们从过去的模仿走向今天的正向设计,目前是中国汽车企业新的起点。
 
3.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新的高度
 
从造车能力方面来看,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不平凡的40年,引进、合作、国产化、自主创新、迅速缩短了差距。尤其是最近十几年,造车技术和产品技术逐渐和国际接轨,其中创新发展的产业原动力成为第一动力。今天全球最先进的工厂在中国,最新技术的产品也在中国,在产业转型过程当中,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完成了布局,5G基础设施不断普及和互联网平台为汽车智能化插上了翅膀。
 
4.产业政策不断优化调整,为中国汽车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我们这么大的产业,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中国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从1994年第一部汽车产业政策发布,奠定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基础,为外商投资和国际合作开辟了宽阔道路;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创造了此后快速发展的15年;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其中6项和汽车产业息息相关。电子信息产业和我们是什么关系当时我们不知道,但是今天我们看到了电动化和智能化,我们的平台建设都和电子信息产业技术革命直接相关。
 
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中国带入了互联网时代,正在催生智能汽车新的发展时代。其中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计划,现在还在进行中,智能化和工业互联网息息相关,和产品开发也有直接的关系。此外,2018年发布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使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了更高水平的开放。敞开胸怀,拥抱世界,与国际市场更好连通,实现更加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这坚定地表达了中国政策全球化的决心。
 
实际上大家最近都可以感觉到,尽管我们受到了逆全球化巨大压力,但是总书记在任何场合都在表达要进一步、更高水平开放,还有相应的对产业、企业有明确指导意义的企业治理体制的进一步开放,这也应该是一个新机遇。大家知道前几年,学习的是外资企业的管理。最近5-8年,我们有我们的制度优势,我们的企业也更加明确,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企业治理管理经验,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二、变革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给我国汽车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1.消费趋向变革
 
电动化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驾乘愉悦逐渐被消费者接受,同时改变着能源的消费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汽车变为移动的智能终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共享化将成为一种特殊情况下的消费需求。人们出于对工作和生活多维的需要和安全高效的交通方式,人工智能在汽车产业找到了更为高级的应用空间。我认为人工智能是找到了我们汽车,而不是我们汽车找到了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发展到这样的阶段,它的更高级的体现就是体现我们的汽车产业。
 
自动驾驶必将受未来的消费追捧,电动汽车带来的消费愉悦吸引着消费者。很多开过电动汽车的人让他回到驾驶传统燃油车是很困难的,尽管现在还有安全问题,还有充电不方便的问题等等。这个趋势一旦达到一定比例之后,是不可逆转的。这期间消费者对新技术的应用抱有期待,也存在一定的观望,从而延缓了消费节奏,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转型期也必将伴随着结构的调整,企业要加大创新投入,应对新的竞争,是企业经历的爬坡过坎期。不仅是中国的企业,包括在中国以外的地区也碰到这样的情况,中国市场还是具有很强的韧性和拉动作用的。
 
2.营销方式变革
 
传统4S店模式造成大量分散资产和人员成本,使汽车行业不堪重负。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一格局将会出现连锁反应,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信息交互的营销服务新模式方兴未艾。这一点是挡都挡不住的,3万家4S店,每年有2000家退出,还有70%是处于亏损边缘。那么怎么办?企业离不开4S店,4S店更离不开汽车,这种焦灼的状态需要的是创新。实际上现在我们整车企业的市场部和4S店的营销已经开始使用大数据了。
 
3.生产制造变革
 
智能制造技术使用户定义、个性订制成为可能,改变传统研发生产方式,汽车将走向个性化消费的阶段。目前世界一流的超级工厂在国内已经诞生,这是汽车产业变革的最艰巨的任务,国内不少企业已经开始智能化改造的试验和尝试。如果说有的企业已经可以采取订制的方式了,那么大家还会去买批量生产的一模一样的车吗?因此未来重资产的汽车制造业很艰巨的任务和投资就是智能化改造,而且智能化改造要延伸拓展到整个汽车产业链,这也是大家经常说的数字化时代,我觉得数字化时代是一个工具,实际上真正的变革是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业务都在变。
 
4.品牌服务模式变革
 
换购成为市场消费主流,未来智慧高效的品牌情感交互将更畅通的传递品牌内涵,增强品牌性,出行服务商的商业概念将不断外延。这将使优秀品牌强者更强,大大挤压新品牌的成长空间,带来的是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现在的产业集中度基本上是这样的情况,TOP10+3已经占了95%的市场份额了,TOP5已经占到了60%多的市场份额了。大家经常说丰田最新推出的战略是向移动服务上转型,我们很多人开始的时候就把它认为是出行,出行只是一个简单的方式,未来是通过不断延伸服务,使整车企业和品牌消费者保持常态化的关联,你开发什么样的产品,有什么样的进步,有什么新鲜的事情,很快就传到客户那里了,你想想,客户还会选择其他品牌的车吗?尤其是像那种强势品牌,如丰田、大众、奔驰这一类的企业,这个品牌黏性会越来越强,为什么?未来不是靠硬广告了,而是平时就把客户黏性做得非常好,而且还有延伸服务。
 
5.能源结构变革
 
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必然的,绿色清洁能源是未来发展的主流。电动车时代的到来使智能化储能普及应用。现在新能源车的投资已经有几万亿投下去了,但是我们的市场始终不稳定,这是什么原因?最初靠简单的充电、使用的模式,是我们新能源车开始的时候不太完整的考虑,尤其是电池作用的发挥,远不是装在车上每天跑那么几十公里,如果说这样的话,这个产业永远发展不起来。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和智慧电网相结合,这是未来的发展模式。那天我和海南工信厅的人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海南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房子和配套的车库,如果说你买一个电动车,放上半年不用的话,这是很麻烦的事。但是如果说这个车是连在智能电网上的,每天可以帮助你充电又可以反馈,那又是另外一个价值的体现。所以我相信今后电动车一定会有更加宽泛的应用空间。
 
6.产业链、供应链变革
 
汽车产业具有全球化属性,大变革将会改变全球分工格局,逆全球化带来产业链重构,需要付出巨大成本。最近这几天,大家更加深刻体会到了这个问题,实际上5G咱们国家推的是比较快的,不过现在国内5G手机虽然已经上市,但是5G的一些关键技术还不在自己手里。前一段时间出现了问题,可能我们的巨头企业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对我们汽车来说更是如此,汽车的智能化,将来需要的芯片要比手机技术更高、更新,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突破?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7.中国实行更高水平开放
 
中国正在不断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合作新型机制,目的是克服产业发展共性难题。在政治层面,中国坚持更高水平开放和深化市场化改革,两者相互促进,并向制度型开放转移。所谓的制度型开放,我们过去这几年是用政府治理的很多方式去管理我们的央企和国企,这一次中央已经给打破了,要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吸收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经验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快国内制度规则和国际接轨,向有作为的全球汽车制造商敞开胸怀,共同发展,迎接大变局的到来。相信中国汽车产业治理体系会更加科学,更加趋于稳定。合资企业最怕的就是政策不断的变,未来我们的政策治理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8.企业能力和实力面临考验
 
大变革时期,汽车行业如逆水行舟,需要巨大的推动力前行,这对行业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对能力和实力的考验。对企业而言,市场下滑,在低位盘整,市场竞争加剧,对企业经营能力和收益是严峻考验。产业转型、消费升级期间,产品换型和研发需要加大投入,对企业的实力要求更高,优胜劣汰的局面必将出现,包括现在已经有退出的企业了,这也是必然的现象。
 
新时期产业生态不断发生变化,合资合作将打破原有的股比平衡、品牌能力将直接关乎企业的生存能力,企业战略要加快适应。我们制造业有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快不行了,还在那里坚持,还想卖高价,往往越拖越成问题。所以需要强强联合,跨界融合,这些机会都是需要拼抢的战略机遇,这将挑战传统的思维模式。
 
9.产业平稳健康发展面临考验
 
从产业层面,环境、能源、交通等社会要素对产业制约加剧,在过去十年里,为了适应环境和能源问题,全行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巨大,如何发挥投资的经济性、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巨大挑战,需要全社会高度关注,安全问题、成本问题依然是重大的制约,这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现实的挑战。
 
站在汽车产业角度,从宏观经济相互影响的原理和逻辑来看,正确的科学引导是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这对产业治理水平提出了更多要求,尤其是世界格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演变,更需要有稳定的产业政策,使中国这个最大的汽车市场具有坚挺的抗风险能力,为全球汽车产业保驾护航。
 
三、“十四五”规划思路
 
最近,中央政策已经非常清晰了,为此我们今后也要畅通国民经济内循环为主,努力构建汽车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建设发挥引领作用的汽车大国市场,开拓汽车产业全球化新局面,实现中国汽车产业引领全球走向新时代。这是我们一个宏观思考,和企业做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还不太一样,具体还要等到五中全会之后,大家再认真学习中央的精神。下面,我主要分六个方面再简要谈一谈今后的重点任务。
 
1.打造世界级汽车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品牌战略,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崇尚中国品牌情怀,建立诚信、自律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制定企业品牌战略,提供一流产品和服务。
 
2.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化。要突破安全和成本的制约,打通电池梯次利用和储能的商业模式,这些都是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占领智能网联汽车制高点。在11部委发布的指导意见下,重点是建设标准和建平台,巩固自身优势。未来一定会把这个门槛建立起来的,现在我们在有关智能网联领域已经拥有了很多核心技术的研究,中国很多科技企业也做得相当不错,现在很多欧洲品牌也在中国进行联合开发。我记得我们以前是用欧洲的技术开发我们中国的产品,现在是他们到我们中国来开发他们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既适合中国市场,也适合未来代表中国的技术走向全球化,这是制高点。
 
4.打造安全可控的产业链。汽车产业在产业链的高端与电子信息产业高度融合,将以举国之力进行破解。前不久总书记在合肥开会的时候,给长三角的这些企业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一定要把它攻克下来。
 
5.构建汽车产业治理体系,实现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6.借鉴国际成熟经验,提高全球化经营能力。要建立敏捷型组织,强化品牌战略意识,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品牌质量,打造国际领军企业,健全服务保障体系,深化开放合作。
 
“十四五”是国家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新一轮技术革命为产业转型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机遇,新冠疫情增加了产业转型难度,同时也倒逼产业加快转型速度,汽车产业必须抓住未来5年战略机遇期,在危机中育新机,建设发挥引领作用的汽车强大市场,创造汽车产业发展新机遇,在变局中开新局,加快形成健康的国内产业大循环,开拓汽车产业全球化新局面,引领汽车产业迈向新征程。
 
祝中国汽车产业人才协同奋进,共见新生。谢谢大家。

204新奥马新免费资料
协会公告
会员动态
金圣节能环保燃油
中国汽车消费网
中国汽车配件网
中国轮胎商务网
汽配汽修网
仙林汽配城
企汇网
中国卡车网
润滑油信息网
中国汽车用品网
中国润滑油经济网
中国汽配通
国车网
车商网
广西汽车配件协会
汽车英才网
汽车用品报
汽车市场网
酷配网
汽车测试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世通国际大厦C座10层 客服邮箱:[email protected] 客服电话:400 6363 789
北京中汽联科技集团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089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