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积分制度“惹的祸”?传外国车企再度“公关”工信部
作为全球汽车产业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汽车市场历来为外资车企“兵家必争之地”。而对于中国政府出台的新能源产业政策,极具风向标意义的政策也牵动着各国车企的“神经”。在日趋激烈的商业博弈之下,外资企业也利用各种途径期望能够获得更好的“政策红利”。
继日本媒体抱怨中国政府在“布局”驱逐日本车企之时,近日,外媒又曝料称,多国的汽车协会集体致信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就中国政府制定的新能源积分制度进行“公关”。
7月13日,路透社再次爆料称,由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美国汽车政策委员会和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及韩国汽车制造商协会联合致信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期望其能够对新能源汽车政策继续调整。
根据路透社披露,这封信写到,“政策规定的期限几乎没有可能实现,如果不做出改变,将会造成绝大多数车企在中国市场受到伤害,为了尽可能减少伤害,期望能够至少延长一年时间去执行该项政策”。路透社表示,这份联名信是6月18日发出的,寄往中国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
“由于我们对新能源的积分制有着共同的关切,所以我们加入在一起。”信中同时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短短两个月内,外国车企试图组团“公关”中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二次大规模的行动。而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或许就是国家大力推进的新能源积分制度。
2016年9月22日,工信部发布《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对乘用车企业新能源汽车积分核算的规定,要求年产量或进口量大于5万辆的传统乘用车企业需生产或进口一定比例的新能源乘用车。其中规定,2018年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8%、10%、12%。2020年以后的比例要求另行制定。这一规定适用于所有在华汽车制造商。
这项倒逼企业迅速扩充新能源车型的产业政策让部分外资车企感到“压力山大”。而上个月,外媒就曝出消息称,传德国汽车企业趁中德两国政府领导人会晤之际,集体“游说”有关中国政府部门,期望能够让中国政府“同意延期至2019年底前,电动车(含混合动力)要达到总销量8%的目标。”
而路透社报道称,戴姆勒CEO蔡澈在早些时候曾经表示称,中国政府同意调整新能源产业政策实施的“节奏”。此举被视为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保持既有优势地位的“重大利好”。
但显然,路透社报道的传闻中的集体公关似乎并没有实际效果。6月初,工信部在6月13日发布最新一版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而据观察,此次发布的《积分意见稿》与2016年9月22日首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对传统乘用车年度生产或者进口量大于5万辆的乘用车企业,2018至2020年,新能源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8%、10%、12%的规定仍然没有变化。意味着,从明年开始新能源积分并行管理政策将如期执行。
与此同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为汽车产业的主管部门,工信部对于积分制度的落实一直持严格执行的态度。今年年初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指出,工信部正在加快建立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各年度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达标比例要求。
而在今年五月份,2017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也曾经透露,在闭门峰会中,也有外资企业表示期望能够暂缓相关政策。他指出,这其实反应了外企企业进入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力度不够,政策制定并没有什么问题。
“我想我们的态度是很明确的,中国在今后几年内将是世界上电动汽车最大的市场,也是技术创新、技术发展最快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我们欢迎全世界搞电动汽车的人,搞电动汽车的企业、搞电动汽车的专家都来。”
在中国汽车产业大踏步迈入“新能源时代”之际,丧失先机的外企企业能否通过“公关”,就能弥补之前的“落后局面”?值得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