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国工匠
苦练内功挖金山
文章来源: 添加人: 更新时间:2013-03-23
缘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原国家质监局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声荣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我国制造业产品的质量损失居高不下,这项成果在国内质量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最近,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陈志田在《六西格玛管理与质量竞争力》一文中指出:国外发达国家一些知名企业,质量管理控制范围已经突破了6σ(六西格玛)管理,甚至达到7σ~8σ,不合格品率达到了bpm级,也就是说不合格品率已经降到10亿分之几的范围。美国通用电器2005年通过6σ管理,节约成本70亿美元。陈志田研究员指出,中国制造业的质量控制,大多在2σ~3σ的范围,甚至低于2σ。
制造业质量损失惊人是长期困扰我国质量工作的一大突出问题。质量损失,一是直接损失:包括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报废、返修、停工、产品质量事故处理等损失(含索赔、保修、退货、召回);二是间接损失:包括库存积压、市场份额减少、质量诚信缺失等。
航空301所研究员蒋家东进一步指出:按照全球工业界质量管理的平均水平判断,我国工业企业的质量损失率(质量损失与制造总产值之比)应该在17.5%左右。2007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为10.74万亿元,按照30%的行业增加值率推算,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约为35.80万亿元。据此测算,2007年我国工业企业的质量损失总额接近6.27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高达25.41%。蒋家东研究员不无感叹地指出: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危害:
一是质量损失率的居高不下,增加了大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化,也就是增加了大量的能源、原材料和人力资源的消耗;
二是抑制了内需,许多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存在较多缺陷,不能够使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称心、住得安心,质量成为制约扩大消费的瓶颈。有些消费者宁可高价购买国外产品,而对国内产品不屑一顾,三奶粉事故发生之前,洋品牌的奶粉就已占据中国儿童奶粉的半壁江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三是增加了国际贸易的磨擦和国际贸易的风险,索赔、退货、召回屡有发生,也给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妖魔化中国产品和“中国产品危险论”制造了口实。特别是全球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质量不稳定将使贸易摩擦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原因:
质量损失率居高不下,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微观层面看,国内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松懈,工艺纪律松弛,工序间的不合格品率居高不下;设计缺陷;测量信息不对称;缺乏力求一次做到完美严谨的作风和精神等;
二是从社会层面看,上游产品质量问题较多,标准滞后落后,监管乏力等问题;
三是从国家层面看,质量监督机构数量庞大,人数众多,从业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不含企业);质量评价(认证)仅注册审核员就达6万之众,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约有一二十万人;质量管理(质量不是监督和评价出来的)却完全推给了企业,国家基本没有投入,宏观指导乏力。
对策:
降低我国质量损失,对稳定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所看到的质量损失只是冰山一角,但同时又是一座待挖的金山。在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下滑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应该眼睛向内,指导企业要苦练内功,把过高的质量损失率降下来。
一是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制造过程质量损失的调查;
二是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用各种不同的管理方法,来破解质量损失率居高不下的难题,促进企业持续不断地改进质量;
三是通过降低质量损失,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为促进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促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出贡献;
四是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帮助和指导企业把过高的质量损失率降下来。
强化质量管理,追求“零缺陷”,提高工序,特别是关键工序的一次合格率,降低质量损失,稳定产品质量,这才是真真切切从源头上抓好质量的实招。
冰山乎?金山乎!降低质量损失,肯定是一座待挖的金山。在质量安全年来临之际,让我们锲而不舍地去挖掘这座金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