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新奥马新免费资料
新闻中心 |大国工匠

汽配流通渠道变革势在必行

文章来源: 添加人: 更新时间:2013-08-06

 

 

——专访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汽联名誉会长王以铭


    “目前汽配市场面临着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汽配城的经营模式流通成本过高,汽车后市场要想继续发展,务必变革流通方式。”7月30日,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汽联名誉会长王以铭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王以铭认为,当前国内汽车产业发展速度依旧很快,汽车后市场同样得到良好的发展。这样的发展势头还将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内的汽配行业同样正在进入大发展阶段,有机遇也有挑战。

■  “中国流通成本太高了”
    王以铭告诉记者,近几年他参加了全国各地不少汽配城的开业仪式。汽配城作为目前汽车后市场的主要经营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已从十几年前的几十家迅速发展至1000余家,所在地域也从一线城市,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拓展。
    流通方式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汽车后市场而言,作用同样不可小视。王以铭表示,中国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为汽车后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汽车后市场快速发展的势头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汽车后市场也同样需要变革。汽配城作为目前汽车后市场的主力军是否经得起考验呢?王以铭认为,汽配城这种经营模式在流通成本上并不具备太大优势,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汽配城在二三线城市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汽配城这种经营模式还将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针对今后汽车后市场的发展趋势,王以铭认为应分两步走。首先要改进目前汽配城粗犷的经营模式;其次,寻求流通成本更低、更为高效的后市场新模式。

■  “汽配城要精耕细作”
    “汽配城的概念很模糊。”王以铭说,中国汽车的高速增长为汽车后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汽车工业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用十几年的时间走过来欧美国家几十年的发展进程。”王以铭表示,成绩虽然喜人,但问题颇多。国内汽配城的发展模式便是典型案例。
    汽车后市场究竟应采取何种形式,在业内曾有过很多探讨,也有人认为汽配城也许在10年内便会逐步消亡。王以铭认为,在没有出现可完全取代现有后市场经营模式的前提下,汽配城这样的经营模式还将存在一段时间。而现在汽配城亟需改变粗犷的经营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更加方便消费者、同时降低成本。
    王以铭介绍,近几年二三线城市新建汽配城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汽配城的建设者拥有一定汽配行业经验,希望扩大经营而新建汽配城;而另一类则是单纯地进行房地产开发,不少汽配城项目沦为房地产交易,陷入无人管理的境地。长此以往,这类汽配城必将恶性循环,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成为类似“自由市场”一样的汽车零部件集散地。
    对于汽配城该如何发展,王以铭表示,某些汽配城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并不具备借鉴价值。因为汽配城所处的地域、环境均有所不同,因此,优秀的经营模式并不能直接套用。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各地汽配城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耕细作。
■  “看好汽配云商的发展前景”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各个行业进行推广,谋求更大发展的途径。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进行汽车零配件的销售业务也已逐渐兴起,并取得了快速发展。
    王以铭表示,借助网络平台是任何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汽车零配件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通过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汽车零部件销售或许是汽配行业谋求今后发展的一条出路。
    云商模式,在苏宁提出这一概念之后,便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同。目前已有企业将云商模式应用到汽配领域,比如北京阳光美程汽配连锁的美程之星项目。针对汽车云商模式,王以铭表示这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但仍有待于市场的检验。
    王以铭告诉记者,这一创新经营模式在汽配行业的应用,不仅需要实体店、电子商务平台以及零售服务商的融合,更需要将快速修理与汽车养护相结合。谈及原因,王以铭说,汽车云商概念需将既有的汽配电子商务优势与4S店的维修保养优势结合起来,全面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拥有品质优良的产品、完备的服务体系、良好的信誉才能赢得市场的青睐。
    王以铭最后表示,中国的汽车后市场是非常具有潜力的市场,需要零部件生产厂家与渠道经销商共同推进,共同营造有序、高效、有信誉的服务平台。只有这样,中国汽车社会才能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中国的车主才能够享受到汽车社会专属的服务。
协会公告
会员动态
金圣节能环保燃油
中国汽车消费网
中国汽车配件网
中国轮胎商务网
汽配汽修网
仙林汽配城
企汇网
中国卡车网
润滑油信息网
中国汽车用品网
中国润滑油经济网
中国汽配通
国车网
车商网
广西汽车配件协会
汽车英才网
汽车用品报
汽车市场网
酷配网
汽车测试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世通国际大厦C座10层 客服邮箱:[email protected] 客服电话:400 6363 789
北京中汽联科技集团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08960号